新闻来自新京报 作者:新京报 发布日期:2017-12-05
据《好莱坞报道者》报道,5月21日,微影时代与法国知名电影公司wild Bunch达成合作,购得Wild Bunch 9部影片的中国版权。其中5部电影是此次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作品。
针对微影时代此次的豪举,行业人士分析,其潜在的考虑或许是,趁这些影片还没获奖,先抄底买下来,指不定哪一部就成了爆款。还有一种声音则是,微影买下这些版权可能转手卖给国内视频平台,这些平台出价都比国内影片要高。
近年来,在国内电影市场多样性和精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,国内资本进入国际市场的现象越来越多,除了大手笔购买好莱坞电影版权,购买国外院线,还有与国外制作机构设立合资企业、跟投商业大片等。但受众文化背景的不同、国际化电影制作的高额成本等,都是投资外片的“潜在炸弹”。
投资必有风险,那金主们在选择投资外片的原则到底是怎样的?面临的风险有哪些,又该如何控制风险?当代互娱联席总裁蓝米对此进行了剖析。
投资原则:尽量从源头最上游开始投资
2015年9月6日,好莱坞大片《碟中谍5》登陆国内院线市场,当代东方因享有其5%的权益,狂赚4.4亿。蓝米表示,一般外片单体项目的投资收益要等上两三年才能完全回收,“《碟中谍5》的钱到现在都还没收完,虽然全球票房3-6个月就固定了,但版权收入是一直持续的。”
面对好莱坞无懈可击的投资体系,蓝米提出了当代集团的两层风控体系。
第一层风控体系是降低风险,从源头最上游开始投资,不接受后期溢价的参与,一般可降低50%的风险。独立制片公司也有投资顺序,第一是导演和制片人、演员的份额,第二是常用投资人的有条件分配,第三是固定回报。除此之外,影片中还会有非现金投入,比如制片人、导演、演员的技术入股,也会给股权和份额打对折。再到中方的时候就会往往再次溢价。
第二层风控体系就是把中国区版权拿过来,变成可控的收益,然后联合利益共同体一起去面对北美和中国市场。同时把优秀的制片公司拉过来做投资,分享全球收益。这又降低了25%的风险。
投资风险:好莱坞很聪明,能赚钱不会分给你
“好莱坞很聪明,投资上会设置很多环节让你去参与。但能赚钱的时候肯定不会分给你,与中方合作是看中了中国的主力票仓。只要不动到他们的蛋糕,就可以讨价还价。”蓝米坦言,“片单投资将卖座和海外有风险的影片打包,也是好莱坞变相分担风险的伎俩。好莱坞影片给到中方的投资份额往往不会超过15%,很赚钱的项目可能只有5%。”
蓝米还表示,“好莱坞很多制作公司就是一家金融机构,一般公司结构就是得过奥斯卡的制作大咖,搭配有金融属性的合伙人,要不就华尔街出来的银行家,要不就石油大亨。好莱坞整个制片体系和后期保障体系,就决定只要他码这个盘子,就有一些固定的成本会被别人承担——院线发行就有预售,银行发行就可以贷款,还有完片担保(做完片子就给你钱),好莱坞的完片担保制度、资金私募能力和发行渠道,保证影片在上映之前有60%-80%的收益都是稳妥的,剩下的20%-40%的风险就是博全球票房。好莱坞是制片人中心制,制片人负责合同管理;执行制片人负责带资源进来,帮制片人组盘。这个私募体系用于分担那20%-40%的风险。”
风控瀑布流:数据真实 收益结果预测度较准
美国成熟电影产业让无数中国金主趋之若鹜,尤其好莱坞的风控瀑布流——即从最悲观到最乐观的收益预期,让国内投资方特别有安全感。因为国外所有的数据都是可追溯的真实数据,所以可以预计在最悲观的票房收入情况下,投资方的收益结果。
蓝米解释道,“比如汤姆•克鲁斯的片子,我们做调查发现他的片子全球票房平均在2.5亿美金左右。那么下一部影片筹备的时候,一定会从5000万开始计算投资回报率是多少。投资方能完全洞悉,随着票房的浮动我的收入会是多少,收益分档次、分级别计算,扣除版权、有线电视发行费用后,得到的结果几乎是贴近事实的投资回报比。加上对非理性因素的评判,决定要不要在5000万-2.5亿期间投资。如果我在5000万的时候就回本了,为什么不参与呢?”
但蓝米也重点指出,“唯一的意外因素是,片子在上映之前就折了,没拍出来。”